仔細想想,中國南方的古村落實在有意思,居住在同一村中的人大多為同一姓氏,人們走在村中都為同姓,想必會格外親切吧。其實在古時,由于勞作、戰亂等原因,人們多以氏族為單位居住,雖然社會發展到現在,人口流動加強,人們的群居觀念慢慢消逝,但在南方,依然保持著一村一姓氏的村子卻大有人在,比如江西的寒信古村。
寒信古村位于江西省于都縣段屋鄉毗鄰梅江,是個以簫氏為主要人口的村子,贛南四分之一的簫氏都居住在這里。在這座村子中,各式各樣的簫氏祠堂占了古建筑的一多半。
寒信村形成于明洪武初年,距今已有600余年歷史,這里曾是贛州東部六縣水路航運的必經之處,因此村內的歷史遺跡,除了眾多祠堂外,還有古碼頭。自古以來,但凡有碼頭的地方大都是商業繁華、人口興旺之地,也多是有過輝煌歷史的地方。韓信古村也不例外。
古村有新意,一座座老宅祠堂與新農村新屋相映成趣,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,走在村中,美好的景色和充滿時間味道的建筑如一壺久遠的老茶,令人遐想回味。
雖然村子不大,卻保存下來大大小小祠堂16座,從南方這些古村林立的祠堂中,總能讓人格外感受到家族的重要和血脈相連的親緣感。
這些祠堂外表各異,但整體都為青磚灰瓦和“穿斗式”木架結構。走進祠堂內,石雕、磚雕、木雕、彩繪等做裝飾,由于年代久遠,有些雕刻或許已經破損,有些彩繪或許已經模糊,卻依然給人精致感。
古村代表著歷史,自然也會讓人將它們同“破舊”的感受連接。然而“破”和“舊”卻迥然不同。經過村中修舊如舊的整修,那些依然完好的青磚馬頭墻瓦房,那些在藍天白云下佇立的祠堂,舊歸舊,卻絲毫沒有“破”的感覺。
古樸莊重的祠堂透著濃濃的歷史古韻。對于一個家族來說,祠堂是執行家禮最重要的場所。這種明顯帶著家族標記的建筑最初是名門望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隨著宗族觀念逐漸普及,普通老百姓也開始意識并重視家族身份,祠堂才“飛入尋常百姓家”,一座座出現在村落中。
村內規模最大,也最醒目的是昭示開基始祖不朽功績的“壽六公祠”。
據說寒信村的開基祖肖壽六往北面溯貢水巡游至寒信峽,被這里絕佳的地勢和秀美的風光所吸引,便攜家眷來此定居。村子才由此而來。
村中的水府廟不大,對于當地人來說,每年農歷7月24日的寒信水府廟會卻是一年里最熱鬧的廟會,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遠近聞名。廟會當日,遠遠近近的人們云集村內,走親訪友、游神、放鞭炮。水府廟香煙裊裊,戲臺高唱,祠堂里熙熙攘攘、人聲鼎沸,熱鬧程度不熟年節氣氛。
祠堂、廟會,都是寒信古村的特點,但村子的出名,還因為一個有些傷感的傳說。傳說風水大師楊救貧為當時贛州刺史盧光稠尋得一塊天子地后,盧王怕別人也得到,就在其吃飯時下了毒,楊救貧船開到寒信古村時毒發身亡,與寒信峽緊緊相連的藥口壩就是楊救貧的靈魂歸處。